下,当个加强版的李善长,又有什么滋味?

    他想要的是一群相对专业,能够遵守国法,按规矩办事,不轻易被收买,不参与党争,只是履行自己使命的文官队伍。

    这也是朱元璋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事情。

    十分凑巧,在扬州,就有这么一个幸运儿。

    他在七年前,参加科举,通过考试之后,只是混了个县里的书吏。名义是是官,却没有户部的正式告身。

    家里头想着飞黄腾达,改换门庭。

    结果和以前没什么区别。

    整整七年,他都不大能抬得起头。

    只是在县衙里闷头做事,老老实实当个工具人。

    而就在几天之前,突然吏部来了公文,调他进入户部,担任江西清吏司主事。

    一道命令下来,骤然高升。

    这个主事比县令还要大两级,论起实权,足以和知府比拟。

    数年辛苦,终于熬到了今天。

    熬出头了!

    家中大摆宴席,宴请宾客邻里。

    由于是流水席,哪怕路过的人,都能沾沾喜气。

    张希孟正从巷子转过来,也被拉到了桌位上,还喝了两杯。

    从这家人大肆操办,喜不自禁的情形来看,他们十分笃定,这是自己运气好,加上足够努力,终于坐热了冷板凳,等来了机会。

    至于上面的人,谁提拔了他们,谁栽培造就了他们?

    不存在的,都是他们努力的结果。

    对此张希孟只想说,干得好!

    就是这样。

    虽然尽管如此,官吏们还是不免抱成一团,私相授受……但是毫无疑问和前面相比,会改观不少。

    毕竟都是靠着我自己努力的,我又何必把身家性命挂在别人身上?

    让我替你们败坏国法,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必须加钱!

    而且即便加了钱,我们也未必老实听话。

    总而言之,一群名为职业文官的人,开始进入朝廷,取代原来的官吏。

    属于大明朝的新旧交替,已经启动了。

    张希孟没有去应天,而是选择在扬州,默默观察一切,他的心情很好。

    事情比他想象的要顺利,朝局剧烈的改变,也没有怎么波及民间,除了让百姓多一点谈资之外,别无更多。

    终于,大局平稳,可以进入喜闻乐见的环节了。

    数以千计的要犯,都在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