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图。

    大明前期,以江西等地为主,几乎占据朝堂半壁。后来随着江南财力增加,苏松常镇,浙江等地,后来居上,诸如东林党,浙党,他们把持了朝堂,左右江山社稷。

    其余福建、山西等地,也就打打酱油,其他地方连打酱油的资格都没有。

    有人或许要问了,这种事情,也能掌控吗?

    难道不是异想天开吗?

    还真不是。

    这也不只是蔡本这么说,抱有类似看法的人,多着呢!

    他们的手段也不复杂,首先就是预算投入。

    把大多数的钱财,集中在这些地方。

    教书育人,本质是就是花钱。

    养最好的老师,可不比养士便宜!

    钱有了,人就有了。

    随后在教学安排,考试设计上,稍微动点心思,就能让自己希望的人,进入学堂,占有主要的名额。

    然后再大力宣传,说些什么很玄幻的,家学渊源啊,文脉汇集啊,文曲星下凡,老天庇佑……到此为止,这事情的九成,就已经办妥了。

    要说和历史上,有多少区别吗?

    还是有的,毕竟张希孟的主张,还是比孔夫子入世踏实的。

    学堂录取的人也更多,涵盖的范围,还是能更广一些,但是也仅此而已了。

    想要有什么脱胎换骨的改变,基本上是做梦了。

    这也是孙炎操持教育改革,以经费分配作为最主要内容的原因。

    人和人的差别,真的不大。

    尤其是同为汉人,农耕民族,同样注重教育。

    千百年的传承,出现天才的概率,几乎是一样的。

    不同的不过是享受教育资源的多寡罢了。

    当然了,教育也是个很神奇的事情,总体来说,是符合投入产出比的,但是像此前老朱对皇子那样,安排最好的翰林官,小心教导,还真不一定教出什么好东西来!

    也正是如此,相对平均分配教育资源,才有价值。

    绝对的公平,谁也做不到。更何况还有因材施教的说法。

    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总要设一个中学吧!

    中学的老师,总要是个明白人吧!

    有什么问题,能给解答,就算做不到有求必应,无所不知,但也能适当引导学生,把他们带上正路,协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

    这也就是了。

    如果连这个最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