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这女真亲王为何犯我大汉?”

    正如贾珩所料想的一样,这位天子对于“执虏酋问罪陛前,指斥其非”这等事,有着莫大的兴趣。

    君臣二人说着话,拾阶进入殿中。

    熙和殿中左右两侧已经布置了酒宴之桌,便于以后的百官用宴。

    随着时间过去,内阁以及军机处、五府六部寺监的的官员纷纷到达宫苑,按着品阶徐徐进入殿中,向着崇平帝见礼。

    崇平帝此刻正襟危坐在金銮椅上,握着两侧扶手,下方群臣以内阁和军机处分成文武两班,以贾珩、南安郡王为首行礼参拜,山呼万岁。

    崇平帝面色和缓几分,微笑道:“诸卿都平身罢。”

    “谢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下方朝臣纷纷行礼谢恩,起得身来。

    崇平帝目光逡巡过下方一众朝臣,沉吟说道:“永宁伯这次前往江南办差,一战大胜虏寇,生擒女真亲王,劳苦功高,不得不赏,戴权传旨。”

    说到最后,这位帝王冷冷瞥了一眼杨国昌,心头隐隐涌起一股不好的回忆。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斗争,关于贾珩封赏的爵位,正好在贾珩到京的前两天也终于尘埃落定。

    贾珩封侯,这满朝文武都没有异议。

    不封侯,天下之人的吐沫星子都能将庙堂衮衮诸公淹死。

    但究竟是几等侯,这就大有讲究,故而在贾珩前来长安的路上,在内阁的武英殿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争论,直到前天这场争论才彻底终结。

    或者说是身为内阁首辅的杨国昌极力反对,甚至某种程度上赌上了政治生命。

    如果内阁首辅反对,那么六科给事中封驳了奏疏,就会变得很难看,所以此事加上太庙献俘,一下子成了内阁中争论不休的话题。

    杨国昌认为封三等侯足以酬功,否则不足弱冠的侯爵,将来再立了微薄之功,是不是还要封公,封王?

    永宁伯年岁才多大?年纪轻轻,就一副权臣之势,岂是君臣长久之相?

    崇平帝自然龙颜不悦,阴沉着脸不说话,但杨国昌这次是铁了心,要以逆耳忠言,上报君王一片知遇之恩。

    至于韩癀和赵默等人,倒是觉得三等侯实在有些寒碜人。

    倒好像是不情不愿给与一般。

    韩癀和赵默两人因此提议晋爵二等侯,既有保全之意,又不至薄待功臣。

    但崇平帝仍不满意,在经过一段时间僵持以后,询问恰巧从山西河东盐场,整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