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研制的380毫米舰炮的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炮管,总计30根之多。

    李默一直奉行拿来主义,在得知了406毫米舰炮受阻后,立即联合德国搞380毫米舰炮,由于当时德国也准备建造更强的巴伐利亚级,联合研制不仅可以集合两国的技术,还可以大幅减小独立研制的风险和成本,而且采购量上去后,舰炮的单价也能下降不少,所以立刻答应了。

    也正是因为两国舰炮专家的努力,才使得这款舰炮比历史提前了一年多出现,使得德国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进度追上了英国。

    只是由于当时新华认为应该直接搞50倍口径全身套筒,而德国虽然也同意,但制造设备却跟不上,尤其是用于套筒加工的大型立式加热塔长度不足,最后只得减少到了47倍口径。

    线膛炮年代,身管越长舰炮威力也越大,但设备没跟上李默也没办法,只得接受了47倍口径这个怪物。

    如果说战列舰上制造最复杂的地方,无疑就是舰炮炮管了,从选料到最终成型,需要数十道工序,历史上***长门级战列舰的410毫米舰炮和军舰一起开工,花了三年最后还差点延误,就可见舰炮生产周期之长,技术之复杂,在这个年代绝对属于顶尖加工技术。

    新华在李默的金元攻势下已经建立起了比同时期***强上好几倍的大口径舰炮制造能力,而且在技术上比欧美也不差,甚至寿命和精度上还要好些,但380毫米不是新华主攻的方向,弄些穿甲弹和炮弹影响还不算很大的话,那么在攻关406毫米的时候再建380毫米,经济上就不太合算了,所以最后决定干脆全部向德国采购。

    德国制造能力不愧是顶尖的,l47型/380毫米舰炮的炮口动能是英国同口径的一点二倍,没有使用电渣重炼和镀铬技术,身管寿命依然达到了220发,精度也非常高,基本满足了李默新一代快速战列舰的需要,所以他一口气订购了90根,之所以那么多,是因为新华采用的是三联装,六艘就需要54根,剩下的则都是备用炮管。

    越过舾装区后,就是厂区,既有半封闭的大型船台,也有普通的露天船坞,现在里面躺满了各式各样的钢铁骨架,超过五千名工人正在日夜忙碌。

    原本李默想去里面看看在这里建造的两艘即将下水海试的第二代快速战列舰,还没走呢陈平忽然拉了拉他的衣角,就看到一支车队是驶入了舾装区。

    “伟大的李,见到您实在是太高兴了!”

    见到李默,大胡子西蒙斯立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