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俩走出了内屋,刘安无奈的说道:“这竖子实在是太顽劣了.真不知该如何管教他。”

    “当初我阿母说,莫要说人的坏话,若是说了谁的坏话,孩子便会像了谁现在想想,当初我大概是说了赐很多的坏话吧!”

    刘长却不在意,“他年岁还小,长大了就未必会如此,赐这么大的时候,比良还乖巧呢”

    两人说着话,走到了前院,刘安的门客们急忙行礼拜见,刘长只是点头回礼,刘长认真的问道:“听闻你这些时日里干脆就住在了御史府?”

    “是啊,儿臣在御史府处置奏表,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又提醒大臣们要按着法度来做事,整治了一些不良的风气”

    “怎么?这是有点等不及了?打压乃公的大臣,好给你的心腹让路?”

    刘安急忙晃起了脑袋,“阿父.莫要如此吓唬我。”

    “唉只是这大母给了个差事,实在让我犯难。”

    “给你差事?什么差事?”

    “她让我在御史府内的政绩超过四仲父.”

    刘安看向了阿父,声音里甚至带些委屈,“您说我能怎么办啊?大母说的那叫一个轻松,好像我随便做点就能超过他,可是四仲父这些时日里在御史府内,做的好大事,我要怎么去超过他啊?”

    刘长皱起了眉头,“让你超越你四仲父??阿母是怎么想的所以你这些时日跑来跑去的,就是为了做件大事是吧?我还以为你等不及要开始动手了呢.正好大军在北,长安空虚.”

    “阿父莫要再说笑了.我自认能力不如四仲父,故而就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召集门客,商谈要事”

    刘安缓缓说出了自己的方案,刘安跟自己的亲信们搞出了一套“调均法”,这个法令是建立在黄老主张的基础上的,主张调均社会的贫富差距,限制私人的购田数目,取缔私人对奴婢生杀权,也就是所谓的杀奴犯死罪,反对官员经商等等.刘安作为学术大家,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套东西的,过去的州刺史制度,以及不在故乡为官等制度,都是刘安所捣鼓出来的。

    此刻听到刘安的这些话,刘长瞥了他一眼,“你是不是借阅了别人的主张啊?”

    “没有啊。”

    “那这套法令怎么跟董仲舒说的有些相似呢?”

    刘安有些不悦,“阿父,若是说抄,那也是董仲舒来抄袭我的主张,是我最先讲述以黄老兼并百家,以黄老的争执主张为纲,以百家之能来辅佐,也是我最先讲述了调均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