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职田三顷,用度之宽裕,已是外人难以想象。学生感激涕零,虽不能为邵师上阵杀敌,但可为邵师教导出更多品行端正、文武双全之门生,毗赞邵师大业。”

    “你能这么想,邵师很高兴。但邵师不能亏待了你。”邵勋又拉着学生坐下,道:“令郎几岁了?”

    “五岁。”

    “可舍得送至梁宫,与我儿作伴?”邵勋问道。

    白同有些激动,稍稍平复了下心情后,道:“愿。”

    “我的学生,就该这么干脆。”邵勋大笑道。

    梁县武学一开始还是他自己教的,后来时间越来越少,就请衣食无着的读书人充当教谕,上文化课,另请军中将校临时客串,教授武艺、军略。

    熬过前五年后,邵勋又下令从每批毕业生中,挑选文才出众者——相对而言——进入教谕队伍,让武学形成自循环。

    其他毕业的武学生,绝大多数进入了军队。

    十余年来,银枪军几乎每年都扩军,对军官的需求非常大。

    比如新建一幢,计有六百官兵,其中军士从各地招募,总计约三十名大小军官、文书之类就靠武学生填充了。

    如今银枪军就有三十幢(原有三十一幢),理论上需要九百多名学生兵军官。

    黑矟军十幢虽然不全是学生军官,但也超过了六成。

    骡子军亦有少许。

    而梁县武学至今总共培养了1673名学生,如果去掉近两年大批量进入地方政权的那些人,则只有一千三百多。

    事实上还有不少战死、伤残、病殁之人,以及部分进入地方的人员,能用的学生军官就更少了。

    所以,银枪军中存在大量提干的老兵,并不全是学生军官。

    军队需要人地方需要人,人才是不够用的,而且远远不够。

    好消息是今年年底,永嘉八年(314)入学的第一批许昌武学生将毕业,梁县武学则继续源源不断地提供学生,可用之人稍多了一些——今年汴梁武学也从流民里招募了180名十到十六岁的孤儿,充作首批学生。

    局面是一步步好转的,根基也是一点点扎实起来的,而这其实离不开教谕们的辛勤努力。

    尤其是这种上了五年学,又教学八年的心腹门生,更是珍贵无比。

    他的水平比起八年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他的忠心,完全值得邵勋信任,至少他不会教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把学生们带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