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要他们配合。

    就这一点,就注定这个年代的皇帝在很多人眼里是“憋屈”的,因为不够爽,不够唯我独尊,不够霸气。

    这也是题材带来的DEBUFF。

    综合这几点,内外部环境是非常严峻的。

    在我最初的推演中,全部度田都完不成,大概率和史上另一位战神刘裕一样,草草结束。

    所以在这个地方必须妥协,我设计了“一梁两制”。

    而既然是这个制度、这个社会背景,那就注定了主角即便当了天子,也不可能一言而决,必须与士族反复拉扯,有时候还要用很猥琐的招数,像在烂泥地里打滚,很难看,一点不霸气,一点不威风。

    但时代背景就这个样子,题材问题,没招。

    我写书,任何改革都是依托时代背景、时代风气、客观力量对比、当时生产力水平为基础。

    比如上本《晚唐浮生》,因为唐末以来地广人稀,所以不追求亩产,追求人均产量,搞闲田休耕,三圃轮作,不断培育高品质牲畜、物种。

    比如培育出的产毛高的绵羊,在三圃制下非常适合,于整个北方推广了毛布。

    这其实已经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形态,养成了一种习惯——隔壁小日子人少地多时曾用过马耕,后来人多地少了,还用,别小看习惯的力量。

    但这些对社会的改变,主角生前是看不到的结果和演变的,时间不够。

    再比如主角写的《致知》这本书,加入科举之中,以及提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要求工匠们不要依靠经验,用量化的标准来研究技术,这种事主角生前也是看不到的。

    再说西晋这个时代,解决汉末三大痼疾都很难了。

    在我预想中,主角临死前,能培养南方庄园多开荒,多搞些经济作物,加快商业发展,都是天大的成功。

    但这时候商业发展又面临货币问题。贵金属不够,无锚信用货币不可能,总之制约太多。

    没办法,时代太古早了。

    (3)不要总是打仗。

    我也不想。

    但这是乱世啊……

    这不是天下一统后的王朝初期,也不是极盛而衰的王朝中后期,战争才是主流。

    遍观史书,这时候就是一场仗接一场仗。

    石勒、石虎击败刘曜后,大体一统了,但还要和南方打,还和拓跋鲜卑打,再和慕容鲜卑打,根本停不下来。

    你不打,人家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