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东来糊里糊涂转学到县西关小学四年级二班。当时学校正在批判“教育**降低论”。学校墙壁上和教室墙上都贴满了大字报。

    东来所在班的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姓张。长得精瘦,小眼睛,秃顶。对学生很严厉,但对东来这个“转学生”却很和气。

    有一次上语文课,班主任读了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一个“三好学生”,把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班主任要求同学们通过这段话,回答这段话中心思想是什么?结果全班鸦雀无声。

    这下班主任急了:“这不明摆着嘛!你们当中难道就没有一个答出来的吗?”

    东来毫不胆怯地举起了手,然后站起来大声回答:“说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对呀!”班主任激动地拍一下讲台上的桌子。大概是因为用力过猛,桌上的几支粉笔滚落到地上。

    也就是从那时起,东来成了班主任的“重点发展对象”;同时,也招来了一些同学的妒忌。他们嘲笑东来讲话时的方言;更有甚者,几个同学在东来放学的路上,合伙欺负他。当时,东来还蒙在鼓里,后来才知道:班主任偏向“工人子弟“的东来,这使这些本来有“本地”优越感的农家子弟特别嫉妒。

    当然,东来使他们嫉妒的,还在于他在班上总是敏捷地回答问题和他的作文经常被班主任当作范文来传阅。

    在这一年里,东来住在爸爸单位宿舍里。爸爸对儿子的学习是非常关心的----把儿子从红幸福河小学转到县西关小学,就说明了这一点。每天晚上,爸爸除了亲自辅导儿子的功课外,还教儿子写毛笔字,教他如何握笔,如何写好一个字的“割脚刀”;教他背诵算盘口诀,如“二一添作五,逢二进一”;教他多读书、读报。。。。。。这对他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西关上小学那一年里,东来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爸爸的宿舍里,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在这间屋子里有一个上了锁的小屋。一个偶然的机会,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东来爬上门上的小窗口,跳了下去。只见里面堆着一些东来从未读过的老课本,里面的文章如闷热的夏天吹来的一股春风。特别是峻青的《党员登记表》,这篇课文曲折生动,扣人心弦,使东来感动极了!当然直接影响、改变东来写作风格的,是一位不知名的学生作业的开头。记得当时的题目标是;我最尊敬的一个人。开头写道:“当当当,上课铃响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跑进教室,却不见班主任走向讲台,班长说,班主任病了,请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