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束光,打在了玉娘身上。

    她在如墨的夜色中款款走来,就只有这一束明亮的光,打在她的身上。

    她想不成为全场所有人的焦点都不行。

    台下顿时一阵轰动。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从小司空见惯了的“追光”,在这个时代是根本没有人见过的。

    他们也没有现代的灯光设备去实现这一效果,自然也无从想象。

    但,杨沅把它搬上了舞台。

    舞台下观众看不到的高处木梁上,一个人一手持火折,另一只手举着灯。

    在他后边,还有一个人配合着。

    他手中拿着一个喇叭状的东西。喇叭状的东西内侧,糊了一圈锡箔纸。

    把这糊了锡箔纸的大喇叭往前一凑,罩在灯上,便形成了一束投光。

    仅仅靠这一盏灯,光亮度是不够的。

    但是在他们左右,还有两组人,三组光,投射成一束,便形成了足够使用的追光。

    这是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幕后隔壁戏的艺人模拟着风声、雨声、雷电声。

    追光效果,将众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了颜太师和美貌优伶两个人的身上。

    当这场戏演到玉娘试图色诱太师的时候,被太师推拒了一把,一下子打翻了桌上的灯。

    于是,桌上的灯还有头顶的追光,一下子全都消失了。

    舞台上顿时一片黑暗。

    众看客还以为是表演有了失误,刚刚骚动起来,一道闪电便乍然亮了起来。

    幕后的隔壁戏艺人随之用口技发出一声轰隆隆的惊雷声。

    而舞台上,那玉娘已如蛇一般舞蹈,玉腰奴最引以为傲的小蛮腰,在这一刻,扭出了奇妙无比的韵律。

    可闪电的光芒能持续多长时间?

    光亮,一闪即逝。

    问题是,雷电在这时也频频炸响了。

    一道道闪电不停地亮起。

    木梁上边,持灯人一只手持灯,一只手持盖子,不停地开合喇叭口,将光芒断续地照射下去,模仿着雷电的光芒。

    众所周知,无良导演在需要一个角色尽情展露妖娆的时候,他会尽量运用“频闪”效果。

    比如,在舞池中,灯光一明一暗间,你看到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的美女不同舞姿的“类定格”画面。

    恰因为画面不连贯、不完整,不仅格外具备冲击力,而且会通过你的大脑自动去做最完美的补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