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保障命令之贯彻,王法之尊严?”

    三人各站立场,据理力争。

    这三位都是饱学之士,满肚子文章,言语之犀利,单听其中某一个人说的话,都叫人觉得大有道理。

    这一番争论,整整持续了近一个时辰,三方都喷得声音嘶哑,口干舌燥,尤自不肯罢休。

    赵瑗只听得头大如斗,便出言制止道:“三位卿家不要着恼,今日之争,不是为了权柄,而是为了天下公义。

    众卿之所言,皆是国之大义。众卿家亦当以大局为重。对于三法司的意见,朕会深思熟虑,再作决断。你们先退下吧。”

    三位老臣无奈,只好恭应一声,退出大殿。

    吴书还想过来跟朱棹唠上两句,大家都是为了公事,没必要剑拔弩张的。

    可朱倬马上就要告老还乡的人了,哪还管你这个。

    朱倬把大袖一拂,冷哼一声,便扬长而去。

    “嘿,这老匹夫……”

    吴书闹了个没脸,不禁恼羞成怒。

    析折走到他身边,微笑道:“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人家现在就是随心所欲了,随他去吧。”

    吴书道:“这老东西,临了临了,也不考虑留一份好人缘。都察院而已,有事没事的给官家进个言,弹劾个官员也就算了,现在还真想插手我们两司的细务了。”

    他看向析尚书,强调道:“如果我大理寺今日被都察院压了一头,任由他们插手进来,下一个可就轮到伱们了。”

    析折道:“本官自然明白。此事,还需你我两司联手,务必要打压一下都察院的气焰,他们太嚣张了!”

    ……

    虽说已经过了正月十五,但临安城的繁华热闹,比节前也差不了几分。

    街上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店铺门前还挂着元宵节时的大红灯笼,走在街上的人,脚步并不匆匆,人人喜气洋洋。

    街道两旁,摊贩们叫卖声不绝,茶楼酒肆之内,聚会饮酒的朋友,都在高谈阔论。

    如果你仔细听的话,会发现他们讨论的大都是张宓这桩案子。

    内河边上,柳条轻拂着水面。

    有农家女在河边浣衣,捶打、聊天。

    她们如今的聊天内容也少了家长里短、男人孩子,聊的最多的,同样是张宓这桩案子。

    民意重要吗?重要,却也不重要,看你能够运用到什么程度。

    许多事情,如今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