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杀士大夫”只是在一代代士大夫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在朝廷上形成的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你翻遍大宋的所有律法,都绝对找不出一条正式列入律法当中的“不杀士大夫”这样的法律条款。

    这分明就是特权嘛!

    现在这桩案子已经在朝野传遍了,也不知道是谁在不断地向外透露消息。

    今天堂上刚刚辩论的内容,明天就能如实出现在临安小报上,搞的他们很被动。

    以前关起门来问案时,大家都是官对官,还可以堂而皇之地拿“不杀士大夫”这个理由说事儿。

    现在民怨沸腾,朝野关注,这条理由就不好公然拿出来讲了,于是就祭出了更有力度的孝道大旗。

    可是这孝道大旗一竖,就把都察院惹恼了,你这不是耍无赖吗?

    说好了大家拼刺刀的,你动用核武器。

    都察院可是有着三杆本届科举最强笔杆子。

    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名,如今都在都察院任职,就你大理寺有妙笔在手?

    萧毅然正式加入了都察院的辩论团队。

    他和卢承泽点灯熬油的一番准备,第二天两人就分别拿出了自己的反驳文章。

    如果直接对孝道提出质疑那是相当不理智的。

    虽然在现代人看来,把孝提到这样不讲理的地位实在不可理喻。

    可是在那个时代,哪怕你是皇帝,你也不敢公开否认孝道,质疑孝道的权威性。

    但是,“辩经”而已,谁不会啊。

    萧毅然一篇文章,直接就把董仲舒给搬出来了。

    他举了大儒董仲舒断的一个案子:甲生子而不养,送于乙。子长大后,甲看见儿子,自称其父,就被儿子打了一顿。甲去官府告儿子不孝,但儿子拒绝承认与他的父子关系,只认养父乙。

    此案如何判决关乎到孝道,地方官员不敢大意,遂层层上报。

    最终董仲舒裁断:甲虽生子而不育,于义已绝,子父当为乙。

    所以这只是一桩寻常斗殴案件,正常处理就行了。

    萧毅然据此大大地发挥了一番,其意思就是:血缘不是亲子关系的唯一依据。

    当为父不仁时,也就是亲子关系不复存在的时候。

    因此,当张宓以公公的身份,占据儿媳身子开始的那一刻,双方就已不复公媳关系。

    张宓之后杀人,就不能以孝道作为宽宥他的理由。

    卢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