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杨沅在叙州再次接见了当地官员。

    这些官员能力还是有的,他们在当地任职多年,杨沅既然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这些官员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杨沅弹了弹他们写的条陈,付之一笑。

    你看,这不是人人都知道叙州现在存在哪些弊端吗?

    他们就连用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其实都很清楚。

    懒政、怠政、不做为,这其中固然有正印官的问题,可是这些属官各自负责一摊,如果真有心,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总该做好吧,结果呢?

    现在,他们是畏惧我找他们算账,急于戴罪立功,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思量片刻,杨沅便有了定计,众官员所上条陈中,以他的见识,认为不当施行的或者可以优化的,全都加了批注。

    随后,他把这些官员召到大堂上,宣布了他的绩效考核标准。

    现在,他没有能力在整个大宋甚至是川峡四路去发动大的变革,但是在潼川路,他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叙州的条件确实比起一些汉化程度高的州府艰苦了许多,这是客观事实。

    所以,派驻到这里的官员,干的比别处的官员辛苦,却又很难出政绩。

    没有政绩,就不能升迁,升迁无望,就开始混日子,如此往复,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杨沅在他的职权范围内,在川中地区率先推行了“卷起来”的政策。

    他明确规定,艰苦地区的官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在这儿做事了,这苦劳就是功。

    只要没有大的过错,考功就按应得标准再提一级,三年任期满了,必定调任上州中州。

    如果在此地政绩卓越,必赴上州任职,必然升官。

    人都是有欲望的,不能让人家毫无回报地无私奉献,那不符合人性。

    付出了,就该有所得。

    杨沅的这条政策一出,那些只是因为对他的恐惧才使尽浑身解数的官员,眼睛里顿时迸发出了希望的光芒。

    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那才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率的。

    只靠威权恫吓,他们只会更加“不作为”,只有你点到了什么,他在你点到的地方不出纰漏。

    可是那样的话,杨沅还能忙得过来么?

    岂不是他自己兼任了叙州大小官吏的差使。

    如今则不同了,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