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再次举行了和谈。

    这一次,不是在大河之上,而是在应理城中。

    杨沅要单刀赴会的时候,韩靖北、时寒、杨万里等人都快吓疯了。

    杨万里差点儿给杨沅演上一出自刎死谏的剧目。

    可这也没能阻止杨沅,他就只带着杨寿,领着一百兵,过“九渡”,去了应理城。

    第三天,任得敬从应理出发,过“九渡”,到了沙陀城。

    如是者五渡之后,双方开始具备了更高的信任,从属官们不再心惊胆战。

    不过,大夏开封府少卿刘昇和大宋军前宣谕使韩靖北,则变成了一对“怨妇加弃妇”。

    因为大夏国相和大宋杨沅经常是大把的时间单独谈话,不带他们。

    这其实是很不妥当的一种行为,尤其是一旦将来出什么事,这会成为旁人攻讦杨沅的重要把柄。

    至于任得敬,他倒是不担心,因为在西夏,也没什么人能弹劾他了。

    否则,那就是“下跪何人?因何状告本官呐?”

    不过,杨沅也不在乎。

    等西夏国相献国归宋时,今日的私下会晤就是完全合理且必要的,没人能用此事对他做文章。

    第九次渡河,是杨沅去应理城。

    这一次,监军韩靖北就跟弃妇接回了府、怨妇扶了正似的,终于能正大光明地跟在杨沅身边,一起去了应理城。

    杨沅和西夏国相达成了和谈的一系列初步意向,任得敬现在需要返回兴庆府,向西夏皇帝汇报和谈结果。

    在征得西夏国皇帝李仁孝同意之后,加盖皇帝与国相的印钤,再把正式国书交给大宋使节杨沅。

    杨沅接了国书之后,再向大宋皇帝递呈西夏国书,然后双方就开始一系列西夏改认宗主国的事务。

    “杨安抚,请耐心等候本相的消息。”任得敬一语双关地道。

    拓跋黑衣走到了杨沅面前,神情间有一抹沮丧,又有一种终于放下的释然。

    “我大夏终究是国小力弱……”

    拓跋黑衣的语气中有一丝不甘,更多的却是无可奈何。

    西夏最初臣服于大唐,然后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等中原政权的藩属。

    接着是大辽、北宋、金国……

    转悠了一圈,先后认了十几个干爹,最终又认回了南宋。

    可这就是夹缝里求生存的小国命运,拓跋黑衣曾经的一切努力也就成了一个笑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