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

    “多谢二弟。”柳翠娥没有推辞,难得的露出笑容。

    “应该的,”陈启山说着,看向李秀菊问道,“我带十斤去姥姥家?”

    “时间够吗?”李秀菊有些心动,“你不是还要去县城问工作?”

    “小弟先去大姐家,让大姐帮忙买齐东西,我先去公社中学给小妹送肉,再去姥姥家。”陈启山说道,“之后去老丈人家,顺道坐车去县城,明天我回来晚了也没关系,去老丈人家对付一宿就可以了。”

    “那就这样。”陈大根说道,“剩下的肉,全都腌了,正好用作周岁礼。”

    “我没问题,”陈启山迟疑的说道,“姑姑那边?”

    “不用管,”陈大根摆摆手,“你大姑是个好的,就是离得远,二姑和小姑亲近老大,和我们没来往。”

    陈启山和老大对视一眼,就没有在多说什么。

    按理说,这两头野猪是他打的,自然是他来分配。

    不过不能这么算,毕竟在一起吃饭,粮食都一起,肉自然也放在一起吃。

    何况,他不缺肉,拿出两头野猪也是为了改善生活。

    不管是给大姐,还是让嫂子带回娘家,陈启山都没意见。

    最不情愿的还是给姑姑家,当然大姑家除外。

    原本他还担心要去姑姑家,老爹这么开明理智,倒是省去了麻烦。

    老爹陈大根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陈启山就有了三个姑姑。

    大姑远嫁市郊区的三阳公社,姑父是个篾匠。

    生大儿子的那年,姑父被郊区新建的工厂特招成为工人,拿到了粮本。

    没两年,大姑也在姑父的运作下进了工厂,有了城市户口。

    这几年孩子们都大了,大姑算是熬出头,轻省很多。

    就是距离娘家远,坐车到县城再转车来樟树村,没两天假都不敢过来探亲。

    大姑有良心,逢年过节虽然来的少,但都会准备东西让人捎带过来或者寄过来。

    而且她对三个兄弟都一碗水端平,没有厚此薄彼,也没那么多事。

    二姑和小姑就不同了,两人喜欢来娘家打秋风。

    最重要的是喜欢来陈大根家打秋风,偏心大哥,看不上小弟。

    二姑嫁了临近的桥北公社,丈夫也是农村人,家里四个孩子倒也兴旺。

    就是看不得娘家好,逢年过节只给父母买点东西。

    当然,陈大根等三兄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