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科的旨意,着令礼部和各府学政负责恩科事宜。

    正月二十六,开恩科的旨意便下达到了各地的衙门,几乎所有的学院也都得知了这个消息。

    而且今年嘉和帝想要多选拔一些人才,所以恩科并不局限于乡试和会试,就连县试府试院试,也会开设恩科。

    消息传开后,众学子自然是欢喜雀跃。

    开设恩科,就代表他们多了一次科考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见,自然是人人都想抓住。

    自从得知了朝廷要开恩科的消息后,盛震便密切关注着和恩科有关的消息,担心到最后是空穴来风,自己空欢喜一场。

    如今朝廷的旨意下来了,他心下大安,便一心一意刻苦用功,为县试做准备,争取一考即中。

    盛震上的是林秀才开在小北村的学堂。

    念了三个月,林秀才见他天分极高,便将他转到了甲班。

    甲班如今一共有四个学生,都是学有小成,具备县试下场的水平了,除了盛震这个插班生以外,其他人都跟着林秀才念了两三年书了。

    得知了开恩科的消息后,四人都跃跃欲试,想下场验验自己的水平。

    去年的县试,林秀才觉得他们的火候还不够,便没让他们下场。

    不过多学了一年后,今年的恩科,林秀才觉得这几个学生可以下场一试了。

    因此,林秀才便开始给他们开小灶补习,每日除了反复的讲考点以外,偶尔还传授他们一些考场上的规矩,其中不乏如何应对的小技巧。

    这些都是经历过科考的人才知道的,那些书香世家中要应考的学子,自有族中的长辈给他们讲这些,因此便有一种先天的优势。

    而像盛震这样的学子,没有旁人领路,就全靠自己在考场上摸爬滚打了。

    而且考试考的不仅仅是学识,还考验学子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临场应变能力,甚至还有几分运气在其中。

    所以,见林秀才不仅给他们开小灶复习,还指点他们考场上的事情,如此倾囊教授,让盛震等人心中都十分感激。

    他们都是农家或商家出身,举全家之力才有念书的机会,家里更没有举人进士的族人或亲戚指点他们。

    林秀才的几句指点,便能让他们对科考多一分了解,更多一分把握。

    科考成败,有时候也许就是这一分之差,结果却大不相同。

    因是嘉和帝临时起意要开恩科,所以定谁为主考官,试题如何出这些都要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