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诡三国 >
    
是其他的什么比张辽更猛,或是比张辽名头更大的武将来,就是因为张辽比其他的武将有更多的优势。

    一方面张辽和斐潜认识的时间较长,虽然还不至于是什么刎颈之交,但是至少相互之间会少一些猜忌和怀疑,像是现在斐潜和庞统旁敲侧击的告诉张辽要控制战争的节奏,也不会让张辽觉得是斐潜和庞统是在限制他的军权。

    另外一方面,就是张辽相比较其他的武将,更偏向于儒将,愿意读书,也愿意去了解在军事之外的一些事情……

    这就很好,也很难得。

    毕竟大多数的武将,一上战场就是杀杀杀,然后丢下一堆的烂摊子给后续的文官来处理。文官处理得好,那是文官应该做的,处理不好出问题了,也是文官能力的问题。

    就像是当年秦国动员15岁以上男子参战的记载,已经暴露出了秦国耕战体系下人力资源的临界点。邯郸之战所消耗的粮草相当于秦国三年储备,这种超负荷运转预示秦国的民政制度已达极限,但是白起拒绝作战的理由并不是在秦国之内,甚至根本就不提这些严重的民政问题,上了战阵就是要这个那个,搞得秦王又不能不给,甚至还没上战场,就要和秦王谈条件……

    而且白起坑杀赵卒,虽获战术成功,但也是导致六国合纵抗秦的催化剂。

    这种军事思维主导下的决策,暴露了秦国尚未建立战后政治整合能力的短板。斐潜当然不愿意见到这种局面产生,但是前线的军校掌控,临时的战场纪律等等,又是在张辽手里。

    在雒阳这里,斐潜还能在现场控制,但是一旦进入中原地区,斐潜就肯定无法每一场大战都在场,再加上斐潜也恢复了类似秦朝的『计首授爵』的激励机制,在客观上也有促进大规模杀俘的可能性。

    这就需要前线指挥将领有足够的清醒,否则以山东当下的人口密度,别说四十万了,真要是大开杀戒,翻十倍都挡不住!

    白起的这种问题,揭示了职业军官集团与文官政府的矛盾原型,这种文武之间的冲突,在后续的封建王朝的军事体系中依然存在,而且大多数时候,封建王朝的皇帝都没做好政治管控的平衡。

    斐潜看着张辽,『文远,可有不解之处?当直言之。』

    庞统也在一旁,看着张辽。

    相比较于简单对于姜冏和朱灵的任务式的指令,在张辽这里就要复杂得多,这将关系到后续整个大战略的展开,不由得斐潜和庞统不慎重。

    毕竟战争的巨轮一旦推动起来,有时候就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