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大戏骨 >
    
尼斯都认为戛纳丢掉了电影节的本质,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功利化,为了瞩目视线而放弃了自我坚持,一切都是炒作,一切都是宣传,这与电影无关、更加与艺术无关,以至于人们对戛纳的印象也就只剩下三个“s”了阳光(sun)、大海(sea)、性/感(s/e/x),这绝对不是电影节应该拥有的模样。

    彼时,戛纳被认为是一个充满铜臭味的“电影市场”,所有电影前往戛纳都是为了“卖一个好价钱”而已。

    但伴随着时间的推进,戛纳的思路却逐渐清晰了起来,顺利打开了局面

    他们邀请好莱坞大片或者巨星为电影节开幕——不参加竞赛,制造了话语和焦点、吸引了视线和关注,主竞赛单元则致力于筛选出更加具有质量的作品,同时还立足于世界视角,在球文化融合之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不同地区培养出“戛纳系”的嫡系艺术家们

    比如加拿大的哈维尔-多兰,比如日本的是枝裕和,比如德国的迈克尔-哈内克,比如罗马尼亚的克里斯蒂安-蒙吉,比如土耳其的努里-比格-锡兰(nuri-bilge-),再比如美国的昆汀-塔伦蒂诺……诸如此类等等。

    所谓“嫡系”,就是每当这些导演们推出新作品的时候,戛纳都会第一时间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够递交作品,在戛纳举行球首映。如果作品质量过硬,那么就主竞赛;即使质量稍稍差强人意也没有关系,导演双周、一种关注、非竞赛开幕影片等等都可以找到位置,竭尽力地将缘分延续下来,以这样的方式维系着艺术创作的羁绊。

    久而久之,戛纳就形成了一个系统,如同“奥斯卡系”一般,他们也拥有了“戛纳系”,制造出了一种印象“这部电影就是戛纳风格的”、“这部电影就适合在戛纳上映”,这对于品牌宣传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整个体系完成之后,戛纳对于其他导演、其他作品的吸引力也就逐渐上升,即使不是“戛纳系”风格的作品,却因为戛纳的强大影响力,他们也愿意报名戛纳,为自己增加曝光率,包括美国的诸多导演在内,戛纳已经成为了梦想之地。

    渐渐地,戛纳也就名利双收,逐渐将柏林和威尼斯甩在了身后。

    当然,这一漫长过程花费了超过十年时间的酝酿与推动,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绝对没有那么容易;另外,整个电影节的文化氛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柏林和威尼斯都或多或少受制于国家、社会、文化的制约,终究没有能够像戛纳那样发展起来,法国对于电影的狂热也起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