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找到门路啊?这个电影可吃香了,现在开始放消息,肯定是许多角色都定好了,留下的都不是太好的。”

    “是,我和经纪人的意思是等试镜公告出来就去投简历,再走面试程序,如果能有幸入选就是缘分。”

    “你们倒是看得挺开的,我跟宗杭也说了这件事,他跟你一样打算等九月份的选角。那行吧,你们都好好努力。”

    “谢谢郑导。”

    很快九月份到来了。

    延缓下映的《莫罗之眼》最终以7.4亿的票房收官,若是不考虑其他因素,所有票房收入在交特别营业税和电影专项资金之后的可分账票房还要被电影院线提留一半左右,剩下的还要支付发行费用,制片方能拿到的票房回款不到2.5亿。再看电影的六亿投资——

    血扑。

    因此大投资的制作就是一次豪赌,赌赢了收回成本大赚一笔,赌输了……就全盘皆输。

    《莫罗之眼》,从开拍就大肆宣传,从二零一六年到二零一七年,被业内普遍看好的暑假档大片,就这么惨遭滑铁卢,失落收官。李藏墨导演的能力第一次遭受质疑,有毒舌网友称他“英雄迟暮”“江郎才尽”,也有影评人用专业语言深度剖析这一部意外跌落的电影,称其为“快餐电影最后的哀歌”,“无创新无电影”,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但也有李藏墨导演的资深影迷用自己多年的观影经验素养为李藏墨辩护,说:“李藏墨导演宝刀不老,变的是市场。你们看习惯了好莱坞大片,不能拿好莱坞的标准来评价李导的新片,以国情来说,《莫罗之眼》是中国商业动作片的巅峰了。”这类说法也人赞同有人否定。

    一个电影的成败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剧本、特效、演出水平导演水平或者剪辑效果等等。有的电影是由知名导演导演,那么这个导演就有最大的责任,有的电影是由知名演员主演,那么他就肩负着票房的责任,所拿的高片酬除了他的表演应得的成本之外,其他的便是溢出价值,这部分溢出价值就是片方看在他的票房号召力才给出的,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扛票房的主演责任便最大。

    毫无疑问,《莫罗之眼》的责任就在李藏墨和影帝郑翊松的身上。因此,李藏墨饱受质疑的同时,郑翊松也遭受许多压力。

    樊骏理看着网上动态总觉得心惊。

    现在网络发达,网友们发言方式便捷,几秒之间就能刷出上万条网友评论。流量大的好处是娱乐圈新人比以前更加容易出头了,坏处是什么事都能全网放送,心理素质低一点的都扛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