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老头子这辈子还能吃上这样好的大米”,殷老汉看着口袋里的大米,抬起枯树皮一般的手抹了抹眼睛,随即把大米放到一边,面朝县城的方向跪了下来,郑重地咳了三个响头。

    二十几里外的田家村,田六一家是在三天后拿到官府送来的一百三十斤粮食的,冬天无事,郑书办带着人过来时,引得不少村人好奇地围在田六家门口看。

    待听说这些公人是来送补给粮的,被妻子抬到外面晒太阳的田六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有村人急忙道:“差爷,您是不知道,田六家娘子好本事咧,靠着县里贴出来的那个发豆芽的告示这一个月可是赚了不少钱。他们家现在可不穷,朝廷真要有补给粮,我家可比他家有资格拿呢。”

    说话的是个穿着补丁衣服的中年妇女,边说话那眼睛边不停地朝那公人推来的独轮车上看。

    李氏本来就是在屋里给豆子洒水,听到村长喊人的话刚刚出来,门口二婶子说的话让她的脸色有些不好看,她家这几天虽然好过些,却也只是刚刚能吃饱罢了,为了挣那几文银子,她和女儿晓妮的手都冻成发面窝窝了。

    衙门里若真是有补济粮下来,她岂不是能让儿女和丈夫吃得更好些吗?

    李氏一向是个不吃哑巴亏的,但是当着衙门来人的面,她却又不敢直呛回去,便只道:“这年头谁家都不容易,只是也有更难过的罢了。”

    “田家娘子说的是”,郑书办适时插话,大人给这些贫弱之人补济是一番好意,但又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若是因为这引起其他家庭也不是很容易的人家不满就不好了,又面向田家门口院里的其他人,道:“咱这个补济粮,就是太爷为了照顾贫弱之人,抽了酒坊的盈利又贴补着自家银子拨下来的。”

    “您这么一解释,我们就明白了”,村长隐晦地瞪了那田二家的一眼,笑着附和郑书办的话,“田六这样什么都不能做,一家的重担都压在他家女人身上,这些年过得可真是不容易。”

    “二嫂想要补济粮,可以把你家男人家的腿也打断了”,人群中不知谁说了这么一句,引起一片哄笑。

    郑书办没多说,让村长帮忙,先称了一百斤玉米,又让那下人用升斗舀了大米出来。

    白花花的大米在日光下看起来晶莹如玉,一群村人又看得眼热起来。

    李氏系上布口袋时,那田二婶又低声嘟囔了:“如果残了就能得到这么多补济粮,那也很值得啊。”

    郑书办看她一眼,笑道:“那好,你就试试,我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