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再抬头时,赵璩已经跟着那小内侍走的远了。

    ……

    垂拱殿外,禁军森然而立。

    垂拱殿上,两宫并坐于珠帘之后,两位宰相、一位枢密使、六部尚书,共十一人,分别于两侧。

    大殿之上,十分的压抑,只是偶尔有人端起茶盏轻抹茶叶时发出的声音。

    韦太后和吴皇后已经把皇帝大行,须立新君的意思说出来了,各位朝廷重臣,也都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拥立普安郡王赵瑗的,有枢密使杨存中、礼部尚书曲陌、兵部尚书程真、工部尚书侯可意。

    拥立恩平郡王赵璩的,有右相万俟卨、吏部尚书谭鹰炆、户部尚书析折、刑部尚书张方旬。

    四票对四票。

    现在还有三个人没有表态,太后、皇后和左相沈该。

    万俟卨有点惊讶,沈该是主和派,而普安郡王的主战倾向早就为人所知了,难不成老沈想投普安郡王一票?

    还是说,他想在关键时刻投下决定性的一票,以期得到新帝的感激?

    可是,恩平郡王赵璩是吴皇后抚养长大的,吴皇后会更支持哪个?

    而韦太后……,老太太是个没主意的,而且与吴皇后婆媳关系非常的好。

    再说,她马上就要变成太皇太后了,也不可能和皇太后闹出矛盾。

    如此一来,新君之位就明确了,沈该那一票其实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沈该确实有点迟疑。

    从立场上来说,他当然倾向于赵璩。

    但是……,赵璩,无人君之相啊。

    轻佻放浪,穿上龙袍也不像个皇帝,如果让他坐上皇位,只怕会成为大宋的噩梦吧?

    赵瑗虽然主战,但年轻气盛,有这个想法也不算奇怪。

    太宗皇帝也曾坚决主战,认识到敌我的实力差距后,还不是改变了主张?

    大行皇帝当初也曾力主北伐,迎回二圣,最终不也面对了现实?

    有我们这些持重老臣在,赵瑗即便登基为帝,也不会一味胡来。

    可赵璩就……不好说啊……

    沈该心中着实有些犹豫不定。

    其实这些大臣个个都是人精,来时路上,就知道自己为何而来。

    所以,他们不但仔细勘酌过自己的立场,也计算过两位皇养子能得到的票数。

    沈该当时的计算中,两宫和他不表态之前,赵瑗也只能得到枢密使杨存中、礼部尚书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